新闻中心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学院新闻 >正文

[国际商报]哥本哈根大棋局拆解全球减排背后的力量博弈

发布时间:2009-11-30 作者:国际商报记者 杨舒 来源:国际商报

    与其说对环境和全人类未来发展的讨论是即将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焦点,不如说这背后各种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也直接决定了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最终的成果和京都议定书的未来―――
  关键词一:美欧日主导权之争
    8年前,小布什政府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而美国退出1年后,欧盟当时的15个成员国却反其道而行之,签署了京都议定书,让欧盟自此成为了京都议定书背后最有力的支持者,也同时令京都议定书成为国际范围内少数没有美国“介入”的国际性事务之一。
    但12年后,眼见当初“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5.2%的承诺”就要到期,国际社会正翘首以待后续承诺之时,此前一直在减排问题上保持低调的美国政府却“缓过神来”再度走向台前。今年以来,奥巴马在多个场合表示,发达国家对气候变化负有首要责任,应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带头作用,并有责任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
  “不论美国是出于长期以来国际社会的减排压力,让其不得不站出来维持美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声望;还是在金融危机经济受到重创之后寻求新技术引领经济的新增长点;抑或是确实感受到了气候变化所带来的生态危机。毋庸置疑的是,美国已经成功由被动转为主动,准备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召开之时,再唱‘主角’”。环球ug手机版官方网站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志对本报记者表示。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也认为,从近来美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立场变化和外交行为来看,美国正在通过向发展中国家施压来谋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其掌握未来清洁能源技术市场拓展打下基础。
  美方的“蠢蠢欲动”也让之前的全球减排领头羊欧盟和日本心有不甘。杨志分析,长期以来,欧盟和日本一直在国际社会大力倡导低碳经济。如今,多年的努力终于显出成效,并且开始逐步通过市场机制创造价值之时,美国却突然归队,不仅要分一杯羹,更想从此再做领军人,“欧日集团”怎么能够轻易妥协?而且美国为了实现自身主导的目的,肯定不会完全遵从之前由“欧日集团”牵头推动的京都议定书。
  杨志认为,即将到来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现在看起来更像是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大发达经济体之间借以争夺整个国际碳排放市场最终谁执牛耳的博弈场,而京都议定书的未来走向则会反映出三者之间的博弈结果。她表示,相比之下,在这场龙虎之争中,她更看好美国。“虽然欧盟和日本较早发起京都议定书并支持碳排放,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美国无论在技术还是‘国际号召力’上,都强于欧盟和日本。我觉得美国和‘欧日集团’之间的力量比约为6:4,其实现在世界碳排放市场主动权已经在向美国倾斜了。”
  关键词二:哥本哈根博弈
  杨志认为,随着美国从过去的拒绝签字到现在的积极加入讨论,过去的分歧已被打破,绿色经济、节能减排已真正成为了世界性共识,而这也正是一切协议成立的基础。
  国家气候变化专家组成员、中国农科院农业与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主任林而达预测,此次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主要议题仍会集中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联合应对气候变化所要急于采取的行动上,相信大会会在一些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上形成结果并达成共识,而具体的结果究竟怎样,还要取决于几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态度。
  受访专家普遍表示,能预测到的可讨论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京都议定书》的存续。
  林而达说,京都议定书最主要意义在于将气候问题成功转变为可操作的经济问题,并明确规定了发达国家的减排任务。目前关于京都议定书的讨论可分为三个方向:一是各国完全按照京都议定书的模式,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制定第二、第三个承诺期;二是重新制定新的框架协议;三是本着补充完善的目的,在京都议定书原有的基础上,加入一些新的条款和规定或者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演化和发展。“目前的主流意见还是集中在第三种猜测上。”
  鲁政委指出,“在原本条款规定方面相对完善的京都议定书之外再制定一个协定,无疑是加大了未来国际谈判的成本,之前的种种努力也成了无用功,这对世界上各个希望能就减排达成协议的国家来说,都不是一个最优的方案。”在此前的巴塞罗那联合国气候大会上,欧盟方面提出的在京都议定书框架外再建立一个气候变化合作的新框架,遭到发展中国家的一致反对;奥巴马访问亚洲前,曾有外媒预测的此行或许能够推进双边减排协议签订也没有成形,就是最好的明证。
  ―――共同但有区别责任条款。
  这是美国迟迟不愿加入京都议定书的原因之一。发达国家虽然承认过去的很多气候问题都是自己造成的,但发展中国家才是未来可能并且会再次继续造成气候恶化的“元凶”。既然覆水难收,就应该着眼未来,所以不应该只限制发达国家排放,更应该对发展中国家的排放作出限制,必要时甚至也应该执行强制的减排标准。
  鲁政委认为,这种说法本身就极不公平。“毕竟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达国家并不相称,在有些发展中国家居民仍然食不果腹的前提下,硬要求他们跟发达国家居民一样去追求青山绿水,很不现实。发达国家应该首先为自己制造的问题进行弥补,然后主动通过国际合作等多种形式帮助发展中国家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共同但有区别责任条款’的存在仍相当必要。”
  林而达说,“现在的问题其实是发达国家代表最近在公开场合表示出来的远期承诺远低于发展中国家的预期。总体思路还应该是发达国家率先大幅度减排,发展中国家则根据自身的情况,适当采取行动。”
  关键词三:碳交易定价权
  京都议定书中的强制减排标准让“碳排放权”成为稀缺,从而催生了碳交易市场。据气候能源贸易咨询公司PointCarbon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球碳排放市场交易量同比增加了124%,交易金额同比增加22%,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交易所欧洲气候交易所今年的交易量更是有望翻倍,实现了金融危机中的逆市狂飙。
  但这种“红火”却被一团阴云笼罩:清洁发展机制(CDM)是全球碳交易市场中重要的交易项目之一,尤其与2008年在全球CDM额度一级交易市场占比高达84%的中国关系尤为密切。来自能源咨询机构WoodMackenziede的高级分析师麦康奈尔直言,如果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没有办法再签署《京都议定书》后续版本,恐怕2012年京都议定书失效后就不会再有新的CDM项目了。
  对于CDM的存续问题,我国专家普遍持乐观态度。林而达认为,CDM的存在不仅有利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也有利于发达国家降低本国实现减排目标的既定成本,是一个双赢。“节能减排是大势所趋,发达国家承诺更大的减排目标的实现也愈发紧迫,这都需要通过CDM或是类似的合作机制才能实现。所以未来CDM市场只会越来越发展。”鲁政委也认为,“即便最终出现最不好的结果,由于《京都议定书》的不在而使得CDM没有依托无法存在,也会出现其他相似的交易机制未来取代,本质的碳交易市场仍不会改变。”
  其实,最令中国学者担心的,不是CDM,而是未来碳交易市场的定价权争夺。
  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预测,在2008~2012年间,全球碳交易市场规模每年可达600亿美元,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容量为1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碳交易成为世界最大宗商品已势不可挡。杨志建议,中国政府应从现在做起,积极着手参与到未来碳市场规则的制定当中。她说,碳交易市场就是相当于石油交易中的期货市场,由其引导现货市场的运行。“中国一定要抓住现在碳交易市场的起步阶段,吸取在石油市场定价权的前车之鉴,做好争取未来碳交易市场定价权的战略准备。”
  延伸话题
  中国如何应对?
  林而达认为,“胡锦涛主席在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时发表讲话指出,争取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已经做出了明确的承诺,应该可以满足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谈判对手的要求。”
  鲁政委则援引了近日奥巴马总统访华期间发表的《中美联合声明》中提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核心思想:即中美双方认为应对气候变化这一挑战需要强有力的回应,国际合作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双方相信向低碳经济转型是促进所有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机会。双方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和各自能力的基础上,致力于在哥本哈根会议达成最终的法律协议。他表示,“由双方言辞之间的态度可以推断,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必定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上达成一些共识和协议,绝不会让各国空手而归。”
  根据我国目前的经济和技术的发展水平,鲁政委表示,倡导和支持节能减排是必要的,但是盲目跟从美国宣扬的大力发展新能源、绿色经济的行为也是不科学的。他认为,中国的产业发展基本还是依靠传统能源,新能源毕竟是一个高成本的技术,短期来说还是不小的挑战,“单纯引入一个成本更为高昂的技术,甚至可能会延缓我国经济的增长。且从技术层面上看,新能源技术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定型。而其市场也主要依托于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公约和强制减排的措施,所以并不建议中国太早涉足。”
  杨志也表示,与美国等发达国家不同,中国现在能源利用中的70%还是煤炭,仍处于煤炭时代,这种能源结构即使到2050年也难以完全改变。“美国一直在鼓吹发展新能源,但新能源的发展需要大量成本、技术的投入,发展中国家的资源是有限的,完全不根据自身经济情况实力和发展阶段盲目去追赶‘技术潮流’是不科学也是不现实的。所以中国应将更多的资金和精力放在对煤炭的清洁技术上,而不是盲从美国发展新能源的号召。”
  杨志指出,如果美国等发达国家是真心的希望改善环境,减少排放,就应该按照《巴厘岛协议》规定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技术转移和资金支持,而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目前表现得不太积极,“这不得不让人怀疑他们倡导节能减排的用心。而美中之间一直出现的贸易摩擦和美方正在探讨通过征收碳关税等建立绿色壁垒也是未来中美经贸关系中需要解决和寻求突破的难题。”

    原文链接:http://ibdaily.mofcom.gov.cn/show.asp?id=100026098
 

 

更多 >> 学院新闻